5月26日,中國教育在線發表我校教師陳永強署名文章《準確把握數字教材的核心內涵 推進高校數字化改革》。全文如下:
數字化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教育領域進行數字化改革,以數字賦能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數字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一定是高質量教育的新賽道、新引擎,它必將大大推動高等教育的提質增效。數字化給教育帶來了新資源,它是教育領域的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整合教育資源、構建開放共享的教材體系、課程體系,不僅為教師教學和管理節省大量的時間成本,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還可以為高校建立更精細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有助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從而構建更高層次的教育、科技與人才一體化的培養體系。
數字教材建設,是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我國高校的數字教材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什么是數字教材還存在不同認識,數字教材的核心要義是什么,值得探討。要回答數字教材是什么,什么樣的教材算得上數字教材,我們可以采用反向思維,先反過來談談,數字教材不是什么。首先,數字教材不是紙質教材的電子版。有觀點認為,將紙質教材做成電子版,就成為數字教材了,筆者不同意這個觀點。當下很多教材實際上都已經電子化了,都有電子版本了,但是,這些電子教材不能稱為數字教材。電子圖書與紙質教材實質上是一樣的,不過是載體和介質不同而已,一個在紙面上,一個在電子設備上,兩者并無實質區別。其次,數字教材不是紙質教材的簡化版。有人將紙質教材進行簡化,然后在輸入電子介質上,似乎就成為了數字教材,這一觀念是不對的。數字教材的內涵遠比簡化的電子教材豐富,簡化的電子教材不能稱為數字教材,僅僅是簡讀本而已。在糾正這兩點錯誤認識之后,我們再從正面來定義數字教材,構建數字教材的核心內涵。
數字教材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性教材。網絡性是數字教材的核心特征之一,這意味著它是可互動的教材。數字教材的知識體系是一種線上的呈現,但并非只是靜態的書面表述,而是師生可共同參與教學的互動式教材。教師與學生通過線上網絡的方式參與教學,共同構建教與學的互動體系,包括線上的提問,線上的答疑,線上的知識評測等。教材中,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虛擬數字人,由虛擬數字人進行知識講授,可以建立虛擬場景,帶學生進入虛擬的而又可感的教學世界中?;有赃€意味著,數字教材具有數據庫的作用,由于計算機的數據集成功能,它能夠收集學習信息和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分析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教學薄弱環節,建立反饋機制和效果評價機制,從而更好地幫助教師授課,指導學生學習。數字教材具有教、學、評一體化的功能。
數字教材是課堂與課程相結合的融合性教材。傳統教材與課程相關,但與課堂結合不夠緊密,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傳統紙質教材的文字洋洋灑灑,課堂的時間卻非常有限,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講授教材知識,必須要簡化教材。教材需要按照教學課時的設置來安排知識,教材要成為在課堂上可講授的知識。一本數字教材,在文字字數上一定比紙質教材大大縮減,是紙質教材的精要部分,但它不僅僅是綱要性知識,更是課堂性知識。數字教材一定不是面面俱到的教材,而應是重點突出的教材。數字教材作為新形態教材,其與課堂結合緊密,它符合人們對數字終端的閱讀習慣,以短、簡、明、精為主要特征。數字教材會充當PPT那樣的角色,圖表、音頻等鮮活素材會在數字教材中生動展示。學生可以通過音頻、圖片、表格、思維導圖、動態模擬等來學習知識。數字教材融合了課堂的特點,一節知識下來就像上了一堂課,其追求課堂效果,所以,數字教材也可以稱之為課堂式教材。
數字教材是傳統知識和創新知識不斷迭代的動態性教材。傳統教材的知識體系是相對靜態的,只有當知識成熟到一定程度時知識才會進入到教材,而一旦進入教材,知識就相對穩固,不再變化。傳統教材只有再版時才會吸收新的知識,知識更新相對緩慢。但數字教材不同,數字教材是電子化形式展現的,知識更新相對容易,它可以根據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數據反饋而進行調整和吸納。在知識體系層面,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最新案例的引入、最新圖像資料的采用、最新思想的出現等都可以及時被吸收到數字教材中,這意味著知識可以在教材中不斷更新迭代。與學生的互動形成的討論更是實時記錄于教材和教學中,使得數字教材成為一種知識不斷更新的動態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