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怎么知道我和先生在援疆?”3月30日,接到筆者電話時,中國計量大學退休教師羅敏霞愣住了。
他倆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前不久,中國石油大學的一封感謝信送到了中國計量大學,羅敏霞的同事們才知道,這對退休伉儷已經悄悄援疆半年多了。
“我們的第二人生才剛剛開始?!绷_敏霞笑著透露,今年8月底和先生到克拉瑪依整一年了,準備續約。為了在當地工作生活更方便,他們在年初把私家車從杭州運到了新疆。
是什么讓這對伉儷如此眷戀天山腳下?
提前一個月適應環境
2024年夏天,懷揣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熱忱,60歲的羅敏霞和61歲的丈夫薛兆瑞主動報名參與教育部“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考慮到專業對口,他們選擇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
羅敏霞回憶,報名后需通過資料審核,并視頻試講。結束試講后,審核人員說了句“稍等”,讓她以為落選了。
不久,夫妻二人等來好消息。他們成為這所學校自“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開展以來首次迎來的浙江教師。
高校9月開學,8月就得到校簽約、備課、適應新的環境。彼時杭州沒有直飛克拉瑪依的航班,得從成都轉機。夫婦倆在酷暑天的清晨4時,起早從家里出發,乘坐飛機穿越重重山巒,在當地時間24時抵達4200公里外的克拉瑪依。“出發的時候太陽還沒升起,到達的時候太陽還沒落下,孩子都說‘這是你們一生中最長的白天’?!绷_敏霞笑著說。
“我們的新故事就要開始了。”第一腳踏上新疆的土地,夫婦倆默契地相視而笑。
半年完成208課時
“這里不缺熱情,缺的是引路人。”初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計算機專業博士畢業的羅敏霞便察覺到青年教師的科研迷茫。
由于學校地理位置偏遠,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校里大多都是碩士畢業的年輕老師,對于寫論文、做課題不甚熟悉。彼時,她在杭州仍有科研任務,每周都會和團隊開線上會議,她邀請克拉瑪依的年輕同仁們共同進行科研探討,作專題學術報告,并指導青年教師撰寫論文、申報課題。
與此同時,丈夫薛兆瑞也肩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他教授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程理論性較強。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和學生專注度,薛兆瑞引入故事教學法和視頻展示法。每次上課他都會依靠實際案例導入課程,例如“當代愚公”黃大先、“時代楷?!秉S文秀等,半年時間給學生講了上百個故事;同時,將理論知識通過視頻形式進行展示,學生們參與度大大提高,提問討論的積極性充分調動。
半年時間,夫婦二人完成了208課時的教學,遠超既定教學任務。這不僅是教學日志上累積的數字,更是銀齡教師在戈壁灘上刻下的生命印記。
開始新一輪“倒時差”
在遙遠的克拉瑪依,夫婦倆經歷了漫長的適應期:氣候、時區、人文、環境均有不小挑戰,如何穿衣、如何調整作息成了首要課題。
“在浙江我們每天6時多就起床準備上班,新疆這邊差不多上午10時開始上課,晚上20時結束教學工作?!?薛兆瑞說,克拉瑪依要到4月底才結束供暖,室內基本四季都可以穿薄衫。他笑言:“寒假過年回浙江,我們倆切換到杭州作息,年后返校至今,又開始新一輪的‘倒時差’?!?/p>
半年時間,讓他們對于新疆有了更深的認識,學校對于援疆教師的熱情和真誠、后勤的完備保障、青年教師的求知若渴和天山腳下的無盡風情,讓他們產生了眷戀。
“我們交到一群天南地北的銀發‘老友記’。”羅敏霞說,學校組織不少活動,減少援疆老師的思鄉感:中秋組織參觀新疆的大農業產業,元旦一起包餃子……歡聲笑語中,心與心不斷靠近。
2025年是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15周年。耐得住風沙寂寥,道不盡天山風流,許多像羅敏霞、薛兆瑞這樣的“銀發”教師,無畏山高路遠,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天山腳下的求學路。
鏈接:https://zjdaily.zjol.com.cn/zjlnb/html/2025-04/01/content_432389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