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國青年報》在《校園周刊》發表了題為《大學生公益社團:助人需先“助己”》的報道,介紹了我校以精品課程《大學生學習指導》為平臺,以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社會責任感和志愿者意識為切入點,為志愿者工作培養廣大的青年后備軍的相關情況。
全文如下:
大學生公益社團:助人需先“助己”
“西部一些地方太需要志愿者了,有些孩子上不了學,甚至喝不上水……”說著說著,劉亮光的聲音開始有點哽咽。矮個子,黑黝黝的皮膚,一雙有神的眼睛,這位西北師范大學“三農”問題研究社的負責人近日來到北京,他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從北京的高校中招聘更多的大學生暑假期間到甘肅農村當志愿者。在他和其他社團成員的努力下,西北師范大學“三農”問題研究社于今年3月寫出了一份近5萬字的《大學生志愿者下鄉工作總結》,文章中除了總結志愿者的工作,還有他們對志愿者服務和農村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目前,在國內高校中,致力于公益活動的學生社團、學生志愿者日漸增多。由“中國西部陽光行動”創始人之一尚立富倡導的“西部陽光行動”,幾年來在假期為西部送去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師,為促進西部農村教育及鄉村建設,弘揚志愿者精神作出了貢獻。不久前,“西部陽光行動”已經成功注冊了NGO,成立了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基金會的下屬機構——華夏志愿者服務社致力于志愿者的培訓和北京市農民工子弟的特長培訓,該機構負責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來超介紹說,至今華夏服務社已培訓了近1000名志愿者。
眾多的公益社團在為需要幫助的人努力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問題和困惑。
“我們愛心社組織過很多活動,比如黑熊保護行動、聾啞兒童康復輔助、看望養老院的老人等。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持續時間短,很多人參加一次活動后就不來了,只是把志愿者活動當成一種個人的體驗,而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義務和責任。”談起這些,中央民族大學愛心社副社長劉映萩顯得有些無奈。
據了解,除了責任和自覺意識外,公益社團在服務的專業技能、社團之間的資源互補等方面也亟待提高和改善。
參與公益活動是帶著責任和義務的選擇
“公益責任意識不夠是公益社團成員比較集中的問題,很多人是憑興趣或有沒有時間決定是否參與活動。”中國計量學院的李炯老師多年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對公益社團的發展十分關注。”
對這一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志愿者協會主席徐吉力也有類似的感受:“大家興高采烈地來參加活動,但為什么參加,參加活動后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李炯老師說,“大學生志愿者活動還局限于小眾化的范圍,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首先應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開始,培養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浮躁、功利心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尤其重要。”
在中國計量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李丹青老師和眾多學生的建議下,該校于2002年開設了校級精品課程“大學生學習生活指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一個大學生來說,社會責任感是形成獨立人格的必要條件,個人的認識和修養是他們從事公益活動的基礎。”李炯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也非常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該校學生社團“西部之窗”的負責人告訴筆者,在組織活動之前,社團的工作人員都要把社團的宗旨、相關活動詳細地對志愿者進行講解,讓他們考慮后再報名參加。“這樣做效果好多了,以前感覺志愿者的責任意識比較缺乏,這樣做以后大家的共識越來越明確,力量也能凝聚在一起。”
該校相關負責老師說:“我們希望每個參加公益活動的同學都有一個明確的意識,他們做這些事情是有意義的,應該用心去做,帶著愛去完成。”
社會工作專業攜手志愿者組織
不少活動開展之前只是幾個社團負責人簡單地介紹一下活動的流程,服務技能方面的專業性指導十分缺乏,這是公益社團普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
最近三年,北京大學研究生李勇剛曾3次到內蒙古杭錦后旗順利實驗學校去支教,談到志愿者經歷時,李勇剛說:“每次支教活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順利實驗學校接收了一些孤兒,這些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這時我卻無能為力。由于缺乏相關方面的知識,有時候甚至會弄巧成拙。”
李勇剛的專業是社會學,支教的經歷使他下定決心要自學社會工作和心理學的課程,他感到如果志愿者幫助的是特殊人群,專業方面的知識就顯得更加重要。
日前在蒲公英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舉辦的“公益2007”志愿者論壇,就大學生公益社團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社會工作專業攜手志愿者組織”。
有關專家指出,“國內的志愿者活動非常缺乏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一些志愿者活動沒有很明確的目的性。社工和志愿者組織的聯合模式在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在志愿者組織中注入社工專業的血液,是個非常不錯的嘗試。”
據相關資料介紹,社會工作專業屬于應用社會科學,它是以人為本運用社會科學理論解決人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的新興專業。
“社工和志愿者組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地需要重視這一領域的建設。社工和志愿者組織二者有著很大不同。可以相互滲透,但不能完全等同。社工是專業性的職業工作,而志愿者組織更多的是熱情和愛心,需要區別對待。對志愿者組織,我們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同時也鼓勵更多社會工作者參與到志愿者服務當中來。”中國香港無國界社工倡辦人之一劉婉琴說。
中國香港無國界社工倡辦人之一勵娜認為,大學中的志愿者社團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應該從教育開始,讓更多的中學生、大學生參與進來,進而推廣到整個社會。而在志愿者專業技能的拓展上,內地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照搬西方或是香港、澳門地區社工的理念和模式,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情況,制定符合具體情況的發展步驟。
架起公益社團之間的溝通橋梁
“北京地區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缺乏校內和校際之間的聯合,社團之間基本上沒有實質性的溝通,往往是我們學校這個周末舉辦了一個論壇,下周就會接到別的學校同主題論壇的邀請函,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各學校相關社團的負責人應該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一起組織活動,這樣既可以節省資源,也能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力。”徐吉力說。
但也有同學提出,社團的性質和宗旨并不完全一樣,很多時候溝通很難,雙方的意見很難達成一致。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莫天吉他社負責人陳坤給社團合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說:“社團合作確實存在性質和宗旨不同的沖突,但我們可以尋求社團合作的多樣化,比如志愿者協會可以請我們為孤兒院的孩子們彈吉他,也可以請書法協會的社員教孩子們書法等等。”
目前,也已經有很多大學社團合作的成功案例,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社團聯盟牽頭各學生社團與休博園洽談合作等等。
據了解,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文藝類社團,如話劇隊、主持人隊、拉丁舞協等經常進行溝通,每年社團文化節所有的文藝社團都一起組織和表演節目,很多人同時是幾個文藝社團的成員。他們經常和外校的文藝社團聯系,還進行過公益演出。
一些社團負責人建議,可以以城市為區域設立高校社團聯盟文化節,每年在各個學校輪流舉辦,高校的社團都可以參加,促進了解,增加合作的機會。據了解,很多高校社團贊同設立高校聯盟文化節,覺得這是一種校園文化融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