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網3月5日電(謝盼盼 鄧宇軒 余聰)“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正引發高校師生熱議,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標準化專業師生如何助力治水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中國計量大學標準化學院顧興全教授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首先就想到了河長制,雖然《河長制實施意見》從機制和制度方面保障了‘五水共治’,但從標準化管理的角度,非常有必要制定河長制管理體系標準來提升監管實效。所以,我們近期已著手啟動了河長制標準的研究制定,期待能為政府部門決策參考提供支持。”
高校師生在“五水共治”中如何精準發力,中國計量大學師生們想到的是發揮技術優勢參與治水。
“污水池污泥均衡化技術”“污水污泥超高壓高干度脫水及在線監測技術”是該校副教授、浙江安吉縣“五水共治”專家服務團成員饒賓期多年潛心研究的課題,這兩項技術是提升污水廠出水水質以及污泥的減量化技術。成果于去年在浙江省科技成果拍賣會上成交,實現了科研產業化,提升了技術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和饒賓期一樣,該校環境工程專業老師鄧黛青每年都指導學生參與水污染處理相關的社會實踐,實踐成果還獲得了全國節能減排競賽大獎,專業負責人李金頁老師等十余位老師都積極參與到“五水共治”技術研究上。
治水的舞臺上,當然少不了青年學生的智慧和力量。
“清潔母親河”團隊與錢塘江應急管理中心共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學生們在周末對錢塘江進行實地水質監測,對水樣PH值、色度、氨氮等進行分析,還開展清理江面垃圾等行動。基地負責學生柴錚巍,也是學校綠色環保協會會長,他告訴記者,這樣的行動能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又能為社會做貢獻,大家都覺得很有意義。
像這樣的行動,是學生們參與治水的一個小縮影,近三年來,該校學生踴躍“青春治水”,成立了“細量民生”“最美河邊人”“筑夢在路上”等重點團隊開展宣傳、監督治理、志愿服務等活動。在文明寢室和文明修身活動中開展節水行動、組織學生參加節能減排大賽。學生作品“多參數水質監測浮標系統”和“鄉鎮一級五水共治責任制模式調研”還在“挑戰杯”競賽上獲獎。
和技術專家們不一樣,該校藝傳學院柳偉平老師帶的實踐分隊進行著不一樣的“青春治水”。柳偉平是青年作家,已出版小說和學術專著10部。最近他在研究古代的江湖治理,專著《天人之境:杭州城湖共生模式的生態美學解讀》即將出版。柳偉平說他正帶領學生一起發掘古代水環境治理中的美學元素,與當前的“五水共治”結合,深入社區、深入百姓,宣講“西湖治理的美學元素”,讓更多人關注“水文化”中的美學和文學。
“我們的目標是在校內外選聘專家成立1個‘五水共治’社會實踐智庫,建立10個以上‘新青年治水’社會實踐基地,組織100支以上‘新青年治水’社會實踐小分隊,發動2000名師生到治水的一線去,用實際行動助力剿滅劣V類水大行動。”中國計量大學團委副書記朱盈表示,組織發動廣大師生深入社會實踐,走進浙江的青山綠水,發現動人的治水故事,發揮專業優勢精準助力治水,是實踐育人工程的最好形式。(完)
鏈接:http://www.zj.chinanews.com.cn/news/2017/0306/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