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暑期,中國計量大學貴州梭戛支教團第一次來到長角苗的故鄉——貴州省六枝特區梭戛鄉,他們走進了隴戛逸夫小學低矮的磚瓦房,在簡陋的教室里,給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講述了大山外面的豐富世界。
從杭州到梭戛,是1860公里,是33小時車程,是一條無數愛心翻山越嶺開辟的道路。每年夏天,一群來自中國計量大學的大學生,如約而至,到2017年,他們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時光。
十年,能夠改變什么?
“給那里的孩子帶來改變其實很難說,但是一群人一起干一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過程,更多的還是影響了自己。”14年的隊長沈維說,改變不僅在一瞬,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批孩子并施以援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十年來,圍繞著愛心支教的主旋律,這批大學生開展了民生調研、醫療服務、東西部學校交流、校圖書室建設等活動,先后有150名成員加入其中,他們捐贈的各類圖書累計余1.5萬冊,籌集善款累計余2.8萬元,關愛留守兒童500余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間達550天。正如梭戛鄉副鄉長江勝芳女士所言,梭戛已然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2017年7月9日,K1271次列車載著22名第十年支教故事的講述者,緩緩開往貴州六枝。這些“小老師”們,從起初的生澀到后來的游刃有余,用他們的課堂為學生打造了一次難忘的旅程。孩子們遨游在復雜而神秘的數學王國,行走在蘊藏著大好河山的世界地圖上,用音符和色彩構建城堡,憑肢體和力量開拓天地,縱身于浩瀚無窮的宇宙……除了固定的基礎課程,同學們還開設了羽毛球、乒乓球、舞蹈、繪畫、魔方等9門豐富多彩的特色課,培養了孩子們的興趣愛好。
在這個特殊的十周年,中國計量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在隴戛逸夫小學舉行,愛心圖書室正式建立,由募捐所得購置的500套校服被分發給學生。十年來的努力在這一天有了顯著的成果,并受到了多方關注和報道。一粒支教團曾播撒的“走出大山”的種子,在今年高考結束的準大學生楊瓊心中,已經茁壯成長,開枝散葉,她在掛牌儀式上說:“支教老師們就像一只大手,撥開了我眼前的迷霧,讓我看清了遠方,堅定了前進的方向。”
支教團不僅在十年如一日地支援鄉村教育,也在關注著當地人的生活。在未通自來水的梭戛,日援飲水的項目供水還不穩定,為響應“五水共治”的口號,他們準備了有關節水的海報張貼在村委會宣傳欄,希望借此增強當地村民對水資源的珍視。作為少數民族,這些“長角苗”有自己的語言和服飾,外人很難知曉。為了與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們進行更有效的溝通,支教老師們課余在鄉政府領導的帶領下參觀了位于梭戛鄉的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了解了長角苗族的民俗文化。
盡管現實的阻力重重,這里的孩子對學業卻異常堅持。家訪過程中,支教老師們就在二年級學生王羽家的墻壁上看到了“學習是燈,努力是油,要等燈亮,必須加油”的座右銘。他們感受過生活中太多的苦澀,單薄的雙肩扛起了太多的責任,他們的乖巧懂事讓人更覺心酸。他們不懂“留守兒童”四個字究竟意味著什么,但他們明白遠在他鄉的父母的苦累,像是巢里的雛鷹,安靜地守著一隅,翹首望著遙飛的大雁四季后的歸巢。
短短的十五天里,孩子們通過視頻和杭州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同學進行了“隔山隔水謝謝你”的對接活動,用畫筆描繪了送給外出打工的父母的“家園”,在趣味運動會上齊心協力揮灑汗水,在文藝匯演的舞臺上展現風采,他們的表現,是對這些遠道而來的愛最誠摯的回饋。
就像孩子們稚嫩的嗓音唱的那樣:“幸運的是我,曾陪她們開放”,支教老師們也非常珍惜這些陪伴孩子們成長的歲月。在他們的努力下,夢想的積木仍在搭建,十年的故事,等待續寫。
鏈接: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708/t20170804_47418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