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寧波鎮海灣塘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有2萬元。這其中也有6名大學生的功勞。
日前,由中國計量大學的余璐等6名大學生聯合出品的《三產融合,如何助推農民增收》調研報告,獲得全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大賽一等獎。和其他獲獎代表一起,余璐等6名同學受到副省長成岳沖、省政府副秘書長李云林、團省委書記朱林森的表彰。
余璐和她同學的創新作品,就是研究灣塘村的三產融合,幫助農民增收。而今,這6名大學生可成了鎮海灣塘村的座上賓。
6名大學生都來自農村
這個團隊的名字叫“農夫三拳”。6名成員都是中國計量大學的學生,5名上大二,1名上大三。余璐是6名成員之首,她來自寧波鎮海。
早在2015年初,余璐還是鎮海龍賽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她看到灣塘村經濟落后,基礎服務設施極不完善,年輕勞動力都流向城市,村里已老人為主,土地荒蕪利用率很低。
她就下決心要做點什么,幫助農民增收。那時,余璐就開始了大量的走訪、搜集資料。
上大學后,她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學說了后,很快有幾名同學也加入到她的調研團隊中來。后來加入的陳能澤、蔡寅鋒、任天成、孫明慧、杜平安也都來自農村,對農村現狀的認同,讓他們很快找到了切入點。
此后的多個寒暑假,他們多次組團來鎮海灣塘村調研,在2017年初,他們完成了約18000字的調研報告。
今年5月19日,這份報告從全省71所高校的1149件學術科技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

支出4招,助農民增收
2001年6月,鎮海灣塘村由原灣塘、順風、棉海、三合四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為5135人,共2365戶,流動人口為4600余人,為鎮海區常住人口第一大村。村內大多數人以從事農業為主,目前村內農業年收入達3000萬,戶籍人口人均農業年收入達2萬元。
3年前,情況并沒有這么樂觀。余璐說,當時她到村里去,農業附加值很低,和市場信息不堆成,農民忙活一年雖然豐收了,但收入卻上不去。
“農夫三拳”的調研,從村里的一個魚塘開始。2009年,這個魚塘還沒人要,村民周先生承包下來,做了休閑垂釣中心。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搞全國性的垂釣比賽;開發手機APP,利用“互聯網+”和“O2O”的影響力,線上線下廣泛合作,把原本閑置的水塘搞活了。目前,周先生的魚塘營收可觀,年入百萬。
在走訪中,村干部透露村里種植草莓基地的難處。“農夫三拳”團隊就自身掌握的情況,為此支招。最終由政府和村干部出面,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和資金入股,成立草莓種植基地和經濟合作社。這為灣塘村三產融合注入新的活力。不僅如此,草莓種植園還著手于發展農超對接和電商外銷,與當地的生鮮超市和電商企業平臺進行合作,進一步的減少了供銷的中間環節,不但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還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再生產積極性。
三產融合,助力農民增收。“農夫三拳”團隊給當地政府和灣塘村支了4招。一、延伸產業鏈造利于農民;二、減少流通環節讓利于農民;三、構建利益共同體分利于農民;四、完善市場供求信息還利于農民。
目前,這份極其具有針對性的調研報告,已成為灣塘村農民增收、農村致富的法寶。

鏈接:http://zj.zjol.com.cn/news/66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