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活力的浙江】
十九大報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浙江是“制造大省”,在轉型過程中,以市場化運作和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打造出全國首個區域型公共品牌——“浙江制造”,并以浙江標準來支撐“浙江制造”。“浙江制造”認證作為全國首個區域性質量品牌,創新性地引入美國UL、法國BV、瑞士SGS等5家國際認證機構組建“浙江制造”國際認證聯盟,通過國際認證機構幫助企業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實現“一次認證、一張證書、兩個標志”。
在浙江標準的引領下,浙江制造正從“小商品、大市場”邁入“高端商品、品牌市場”新軌道。
以高標準、高品質為目標
設立“浙江標準”
隨著工業精細化程度的提高,人工焊接已不能滿足一些領域的需求,同時,人體長期接觸激光有損身體健康,機器人替代人工成為行業發展的要求。今年年初,杭州大江東一家生產激光加工機器人的企業牽頭,與同行、高校、政府等多部門合作,開始制定加工機器人的浙江標準。
“之前,市場上有些企業將工業機器人的手臂裝上一個激光頭,說是激光機器人。”參與激光機器人浙江標準制定的專家之一、中國計量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王斌銳教授說,這樣的組裝產品從基本動作上來說可以實現簡單的加工,但精度、品質肯定不達標,“激光加工機器人市場產品‘魚龍混雜’,導致終端用戶與設備供應商之間容易產生糾紛,造成諸多行業亂象。”
標準是制造業的制高點,掌握了標準的話語權,就占據了制造的制高點。人們對“德國制造”“美國制造”“瑞士制造”津津樂道,看重的就是產品背后的標準。
王斌銳說,國家標準其實是一個行業的入門門檻,想要提高品質、贏得市場,必須有更高的標準,“‘浙江標準’就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半年多時間里,企業間的內評會、專家間的商討會、政府部門的指導會等,大大小小的會議開了多遍,可所有參與標準制定的人員都覺得很值得。
王斌銳說,目前國內的激光加工機器人市場產品多依賴進口,并且產業領域標準總體相對薄弱。這次浙江標準的制定將目光瞄準激光加工機器人,為用戶選擇、購買提供參考,為國內第三方認證機構對產品進行檢驗檢測提供依據和指導,減少各方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矛盾和風險。同時,通過標準先行,也將引導一批企業致力于打造符合“浙江制造”要求的高標準、高品質精品,推動激光加工機器人行業向國產化、高端化發展。
以“浙江標準”
推動更多“浙江制造”品牌
王斌銳介紹,一個標準的制定并不容易,特別是想奔著高質量、打品牌目標設立的標準,既要參考國內外的同產品標準,又要兼顧本土企業的實際情況。
國內在2006年制定了一版激光加工機器人的國標,但王斌銳表示,國標是針對全國市場的,標準中的技術參數往往不會太高。同時,隨著技術發展,原有標準已有部分不再適應市場。浙江標準的制定則是面向“浙江制造”品牌建設的,標準中的關鍵技術指標要優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同時要跟浙江省市場優勢相匹配。
為此,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本來主要針對6軸激光加工機器人,但實際市場上運用在激光領域的并不只有6軸串聯結構的機器人,還有很多是5軸機器人,或者更復雜的7軸機器人。標準制定組綜合考慮市場情況,在定義機械結構中,就直接指明是5軸以上機器人,并且在產品分類中加以區別。
同時,制定標準中,機器人具備很多項指標,但本次制定的標準中只量化了重要幾項,很多其他指標比如軌跡重復性、軌跡速度重復性等并沒有給出具體數據。因為在具體運用中,每個指標的要求不一致,每個客戶的需求也不一致,沒法細化。所以僅僅給出了試驗方法,客戶在實際運用中有需求時,可通過具體的試驗方法進行驗證。
用最貼合市場需求
和競爭力的數值說話
“找到保證質量所需的關鍵技術參數并確定其取值是最難的,同行業不同企業生產能力等有差異。太高了,沒有企業能達到等于白制定;太低了,家家都能達到又失去制定標準的意義。”王斌銳說,在激光加工機器人的浙江標準制定中,堅持以客戶需求為主導,以龍頭企業為標桿,不設立要讓多少企業符合標準的平均值,而是以最貼合市場需求、競爭力的數值說話。
同時,浙江激光加工機器人標準的制定,能推動設備研發更新、優化,技術不斷創新、改進,完善和提高產品,充分推動產業化的進步,實現浙江在汽車、航天、工業應用等領域激光加工機器人產品的升級。
●浙江在行動
9大領域53個產品被納入
首批“浙江制造”計劃
2014年,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經驗,浙江在全國率先建立“浙江制造”標準體系,正式啟動認證“浙江制造”,將“浙江制造”打造成為具有嚴格認證標準、瞄準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品牌標識。
2016年4月,為將“浙江制造”打造成浙江經濟的金字招牌和“中國制造”的標桿,持續有效推動“浙江制造”品牌建設,浙江制訂了首批“浙江制造”重點培育產品目錄及首批“浙江制造”產品標準編制計劃,重點聚焦在節能環保、交通設備、智能制造裝備、通用裝備及零部件、特色裝備及零部件、新材料、消費品及時尚產品、傳統文化產品、醫藥化工等9大領域,涉及53個產品。其中既包括機器人與數字化裝備、光電攝像模組等智能制造裝備,又涵蓋汽車濾清器、環保制冷器等我省優勢傳統產業,還將張小泉剪刀等我省傳統文化產品包括其中。
●數說
2016年7月,浙江省浙江制造品牌建設促進會吸納美國UL公司、必維國際檢驗集團等5家國際認證機構加入,并更名為“浙江制造”國際認證聯盟,確立了“企業自主申明+第三方認證+政府監管+社會采信”的“浙江制造”認證模式。認證聯盟已完成29家企業的現場審核,發放證書47張。其中,國際認同證書3張。
2017年度,已研制完成100項“浙江制造”標準。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發布“浙江制造”產品標準265項,已有88家企業獲得150張“品”字認證證書,其中國際合作認證證書22張。全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60%以上聚焦高端裝備和消費品,并引入國際知名標準化機構實質性參與制定39項標準。
原文鏈接: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7-11/22/content_628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