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事關時代發展大勢、轉型升級大局、民生民心大事。邁向“質量時代”,質量人才培養是關鍵所在,這對當前我國的教育工作,特別是質量人才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國計量大學,是我國計量、標準、質量和檢驗檢疫領域僅有的本科院校。建校4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計量立校,標準立人,質量立業”的辦學理念,站在質量人才培養的第一線,不僅培養造就了大批杰出的質量人才,更用出色的人才質量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的成功典范。
序章
進無止境 與改革同頻共振
“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
計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沒有計量,就沒有標準,沒有質量。
1978年,為了更好地助力中國經濟崛起,經國家批準,國家計量部門于西子湖畔創建了“杭州計量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培養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較好操作技能的計量人員。
之后的40年時間,學校堅持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歷經改建高等專科學校、升格本科院校、拓展碩士研究生教育等歷史階段,逐漸成長為以“計量”“標準”“質量”和“檢驗檢疫”為鮮明特色和核心優勢,工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經濟學、醫學、農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52個本科專業協調發展,擁有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學生超過兩萬人的多層次多科性本科院校。
2016年,經國家教育部門核準,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計量大學”。
2017年,學校被列為省部共建大學。
40年量以載道,中國計量大學秉持“精思國計,細量民生”的校訓精神,致力于培養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所特需的計量測試、質量檢驗檢疫和標準化等人才,為質量振興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積極且顯著的貢獻,近百家行業標桿企業常年指定招聘相關專業畢業生,被譽為“質檢人才的搖籃”。
40年開拓創新,學校執守著“計量立校,標準立人,質量立業”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學生素質教育,提升科研水平和實力,人才培養和學校事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17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類評價中,學校一舉摘得多科性、教學研究型高校的桂冠。
40年進無止境,面對新形勢下黨和國家“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的時代要求,踔厲風發的中國計量大學,進一步明確“立足浙江,面向全國,依托行業,服務地方”的辦學定位,并提出了“特色名校,人才強校,開放辦學,重點突破”四大戰略,全力以赴向著“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向著生機勃勃的質量時代,奮勇前行。
計量立校:是特質,更是核心優勢
因計量建校,依計量立足
培養計量領域人才
將計量的量化和精確特質用于學校的管理
烙印在校名中的“計量”二字,充分彰顯出中國計量大學的建校初心與立校之本。
隨著時代發展,計量作為一門涵蓋多領域、跨越多學科的基礎性科學,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
中國計量大學以現實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為導向,積極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狹義的“計量”向廣義的“計量、標準、質量”拓展,重組優化了計量測試類專業,將原有6個計量專門化改造成具有計量特色的專業;在國內首創產品質量工程、標準化工程專業;以質量管理為核心設置了工商管理專業質量管理方向;在浙江省率先建設了知識產權、動植物檢疫、食品質量與安全和安全工程專業;將計量、標準、質量的元素貫注到通用專業,打造了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通用專業。學校現擁有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浙江省一流學科10個,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重點學科11個,其中,工程學學科、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有國家級別特色專業4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通過全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5個,入選教育部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5個;“計量”類特色專業和具有明顯“計量”特色的專業數超過了專業總數的40%。
學校一方面緊緊圍繞質檢行業需求,建設了38個實驗教學中心,其中1個國家級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另一方面,依據質檢人才培養體系需求,完善地建立了國家標準化人才培養與培訓基地、認證認可教育培訓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浙江)基地等人才培訓基地;建有計量測試工程學院、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標準化學院、質量發展研究院等。
學校積極探索“寬口徑,有特色”的專業教育模式,構建了極具校本特色的“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面向全校開設“計量學基礎”等8門公共特色課程模塊,還在大部分技術類專業中設置了與“計量”相關的專業特色課程;明確提出“具有牢固質量觀念、明確標準意識和較強計量能力”的人才培養要求;構建了由實驗教學、課外科技、社會實踐等組成且具有“計量”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走上崗位適應行業要求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學校還充分發揮行業辦學優勢,與研究機構、企業等開展協同育人,與全球較大精密計量儀器制造商海克斯康、廣州廣電集團等簽訂人才培養協議,開辦企業冠名班,共建了海克斯康國家級別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浙江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上海、福建、浙江計量院等院所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建設了計量測試技術全國示范性工程碩士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用人的契合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企業的參與下,學校精準構建了由專業、課程、教材、平臺等人才培養全要素深度浸潤辦學特色的教學體系。在近兩屆的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和二等獎15項。兩個校企合作項目入選教育部門10大推薦案例。
學生們頻頻在與質檢相關的科技創新實踐中摘取豐碩成果,榮獲了全國“互聯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挑戰杯”全國機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電子信息實踐創新本科綜合組等國家級別獎項的一二等獎,以及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特等獎3次和一等獎5次。學生以獨立發明人申請并授權的專利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茅,多項專利轉讓給企業。
畢業生就業率連續7年居于浙江省高校前列,且對口率高,60%以上在本領域系統以及與領域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就業,許多校友更是成為全國各省市質檢機構的管理、技術骨干。
放眼今天的中國計量大學,學校黨委書記張土喬說道:“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將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繼續以計量質量為特色推動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發展,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標準立人:是內涵,更是制勝之道
將標準蘊含的原則與規范用于素質教育
培養標準化領域人才
用高標準管理學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以驚人的速度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離不開“質量”的重要支撐。但毋庸諱言,我國在質量管理領域的水平仍顯薄弱,標準化人才短缺、標準化人才培養滯后等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計量大學勇當先鋒,以專業前瞻的戰略視野積極參與國家的標準化工作,并于1996年開始招收標準化與質量管理方向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
2006年,學校以教育部門社科規劃等省部級課題為載體,開始對“標準化本科教育”進行探索與實踐,有效地填補了中國標準化人才培養的空白。現如今,學校開發的我國首個標準化工程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實施計劃已基本成型,并在逐漸成為國內同類專業建設和發展學習的典范,自行設計的國內首個基于3D模型的“國家標準制定流程實驗”軟件,為學生掌握并實踐標準制定的所有環節和角色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2007年,學校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建了全國首個“標準化人才培養基地”。
2008年,學校建成了全國首個“標準化學院”,承擔起本科生國際型高級人才及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等各層次標準化專門人才的培養工作。同年,學校還開設了全國首個“標準化工程”第二學士學位本科專業。
2010年,學校開設了全國首個“標準化工程”本科專業。10年的研究和實踐開出了絢麗的花朵,中國計量大學“標準化本科教育項目”在第30屆國際標準化委員會大會上,力克德國國防軍大學、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等名校,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首屆“ISO標準化高等教育獎”。
學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引發國際關注,學校數十次受邀為日韓等國高校提供指導,并在聯合國、ISO大會和20多個國際會議上宣講辦學經驗;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師來校交流。學校自編的3部英文教材被歐盟成員國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眾多高校采用。
同時,學校的優秀標準化教學培訓資源還成功轉化為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量庫,舉辦標準化高端培訓200余期,為國家質檢部門、大型央企等累計培訓1.2萬人次,受到廣泛好評。
學校創建的“標準化與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化教育培訓基地”等學科平臺獲批浙江省政府部門、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每年參與國家標準委編制,參與國家《標準化法》制定、主持制定國家標準“合格評定管理體系第三方審核報告內容要求和建議”等,涵蓋國計民生多領域。
2017年,中國計量大學校長宋明順教授作為特別代表,受邀參加第40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大會和歐洲經濟委員會“規制合作與標準化政策”第27次會議并作交流發言,中國的標準化正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此外,學校先后主辦、承辦“標準化教育國際合作(ICES)研討會”“智慧城市與標準化教育國際論壇”“第十二屆中國標準化論壇”等標準化教育主題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2018年5月,學校獲批成立“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這是ISO在瑞士總部之外僅有的人才培訓基地,有力地促進了標準化科研與前沿實踐的對話和合作,標志著中國在標準化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計量大學積極聯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共同籌建了“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收到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所高校的熱烈回響。
校長宋明順信心滿懷地表示:“希望標準化大學聯盟能為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和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提供新思路和新渠道,形成標準化教育的中國方案、中國素材和中國樣本。”
質量立業:是目標,更是生動實踐
強化為人做事的質量意識和從業守則
培養質量工程與管理領域人才
追求高質量的辦學目標
每一位中國計量大學的新生走進校門之際,都會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由學校精心編撰的《量大文化簡明讀本》。
走進校園,明德樓、格致樓、嘉量大會堂、國內高校首家計量博物館……校園建筑與景觀設計,處處折射出鮮明的計量特色。
每年一次的“質量文化節”等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舉辦的嘉量講壇、翔宇講壇、啟明論壇等;豐富多彩的質量標準化協會等學生社團;以及每年暑假的為企業制定ISO9000質量體系、對杭州市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的實施現狀進行調研等社會實踐,不斷增強著師生的質量觀念、標準意識和計量能力。
學校的“傳承計量文化,思量國計民生”特色校園文化榮獲教育部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零點調查社團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團。學校涌現出了烈士、全國十大“最美消防員”田思嘉,“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玻璃男孩應忠彬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進個人。學校先后獲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優秀單位、“西部計劃”全國優秀項目辦稱號、浙江省“雙百雙進”百優團隊等。
“弘揚質量文化,踐行質量標準,培育質量人才,領跑質量時代,我們不僅責無旁貸,更應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這是中國計量大學發展的大邏輯。”中國計量大學黨委書記張土喬堅定地表示。
在質量理念指引下,在質量文化的浸潤下,學校對質量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
2003年,中國計量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設了產品質量工程專業(后更名為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并將ISO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引入人才培養方案,成效顯著。專業獲批省重點、省特色、省優勢和國家特色專業及“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分專業排行榜中持續保持首位。
2007年,學校成立了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學生累計獲挑戰杯、電子設計競賽等國家獎50多項;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5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
畢業生供求比持續攀升,中國中車、方太集團等知名企業提前一年“預訂”學生;畢業生遍布全國,85%以上從事質量相關工作,500多人擔任質量副總裁和質量經理;50%的畢業生就職于航天、航空、高鐵、艦船、電子和核能等國之重器行業,有力地助推“質量強國”戰略。
在質量理念指引下,在質量文化的浸潤下,學校的辦學目標更是不斷攀升——
俞曉平教授的“生物計量與檢驗檢疫教師團隊”名列教育部門首批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團隊創建了實驗室研發—企業推廣—研發費用反哺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發了公益性成果和技術通過實驗室研發—基點示范—農戶推廣的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和浙江省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學校建立了ISO-SAC戰略合作培訓平臺、國家標準化人才培養與培訓基地、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教育培訓基地等,承擔完成了近20場“ISO/TC、SC主席”等國際培訓項目。
學校建立標準化與知識產權管理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質量發展研究院、標準化戰略研究院等研究機構,2017年承擔了“合格評定第三方管理體系審核報告內容的要求與建議(ISO/IEC TS17022)”等5項國際標準以及近20項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與浙江省政策研究室、省質監部門共建浙江省產業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參與了《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標準化法修訂、浙江省“三強戰略”等咨詢評審工作,受到國家質檢部門領導肯定,多項研究報告被國家《每日要報》等內參刊發。
2017年起與義烏市政府部門合作共建“標準城市”、義烏標準博物館、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
學校共建有省部級以上人才培養培訓基地14個,與正泰集團、華麗集團等知名企業共建了400余個人才培養實踐基地。2017年,學校與海克斯康共建“精密測量與智能制造工程研究院”,與河南舍曼實業有限公司共建計量產業孵化器,更是進一步提升了行業話語權。
續章
創新創業 與時代攜手奮進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2014年,中國計量大學“以專利發明為引領的大學生創新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獲得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17年作為浙江省僅有的一所高校入選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從2007年開始,學校在浙江省高校中首創“本—碩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面向設有研究生教育的各本科專業中學習成績優秀、學有余力的學生,從大三開始實行本碩“2+2”培養。這一模式創造性地為本科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開啟了一扇大門,一方面學生可通過參加教師主持的科學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學習年限可縮短半年。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06級學生徐漢鋒、楊樟成通過這一計劃,在導師董新永的指導下,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纖光柵應變傳感頭設計,所撰寫的學術論文被第14屆國際光電子及通信會議錄用。
學校成立了創業學院,構建出以“需求激發創意 專利牽引創新 平臺孵化創業”為理念引領的大學生雙創教育體系,成效顯著。
學校創新打造了集管理、咨詢、政策支持、資源共享及整合等多種優勢于一體的集約式創新創業基地——中國計量大學科技園,累計孵化企業312家,培育國家級別高新技術企業8家及一大批省、市科技型企業,“雛鷹計劃”企業,青藍計劃企業。
園區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別大學科技園、國家級別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別眾創空間、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浙江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杭州市優秀科技企業孵化器、杭州市科技創新示范服務站、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
近三年,學生校級科研項目近千項,結項率約為75%,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105項,新苗人才計劃立項170項。連續三年舉辦“中德創業論壇”,來自中德兩國的專家和創業者齊聚,商討在新形勢下,如何推動高校的雙創教育發展。
近年來,學生們的創新創業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學校在2013-2017年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中排名63位,其中2017年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排名第45位、浙江省第4位。近三年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獎271項、省獎1167項,其中獲得“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挑戰杯”全國一等獎3項,2017年進入全國發起高校;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21項,數學建模競賽總成績連續五年排名全省高校之首,2015年排名全國所有參賽高校第二,2017年排名全國第三;電子設計競賽、生命競賽等一批競賽獲獎達到省內前列;在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
近三年,學校涌現出許多雙創典型:如校園吉尼斯“專利之最”獲得者李群星同學;毛登科同學熱心創造發明、積極申請專利的事跡多次被《光明日報》、光明網、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等媒體專題報道;陳加男同學創立的佰騰電子在G20峰會期間被官方選定為峰會食品安全檢測用具,保障G20期間的食品安全,為來自全世界的賓朋保駕護航;鄭永明同學創業成功后飲水思源,反哺母校,設立25萬“啟飛獎學金”用于獎勵母校在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獲得過國家“互聯網+”創業大賽銀獎的創業項目“杭州仁特兒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成功落地,分別在杭州、湖州等城市擁有6處經營門店,是目前國內僅有一家完成4D慶典技術在年會中應用的綜合性文化公司……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等國家、省級媒體對學校雙創教育舉措及成效進行了專題報道。(王麗英)
原文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0/13/content_506841.htm?div=-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