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意見》明確提出,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今年起,“書法藝術”正式成為藝術與傳播學院學生的限定性選修課。學生將通過一個學期書法課程的學習,了解中國書法簡史、書法美學原理與藝術特征,并通過臨摹和賞析,提高書法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初步創作能力。現在已有約200名2018級學生學習了這一書法課程。

課程負責人倪旭前老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在浸淫書法近40年的他眼里,書法作為中國悠長歷史的見證者之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誰都不想斷了傳承失了弘揚。”

該課程分為線下與線上兩個部分,線下課程重在引導學生動手練習,學生們通過臨摹古代書法碑帖,掌握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基本書寫方法。但學生們基礎各不相同,線下共同學習的時間也很有限,線上教學便彌補了這些不足。學院的老師們自己動手錄了53段教學視頻,方便學生們反復線上觀看,并依照各自的學習進度消化吸收課堂知識。目前,該課程已由學校推薦參評浙江省在線開放精品課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指導,真正讓學生感受國學魅力,學院還特地聘請了倪偉林和陳寶福兩位書法名家。
“中國計量大學這樣理工科的學校,更需要人文情懷來加以點綴。”新學期已過去一段時間,課堂上,學生們靜心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臨摹過程中,對書法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書法能讓我們感受到黑色的墨在白色的紙上構成獨特的高雅文化。如果我們這一代人都不了解它,甚至遺忘它,那就太可惜了。”該校藝術與傳播學院18設計6班的何宸宇表示。

在臨摹《蘭亭序》的這幾節課里,同學們紛紛進入了一種少有的寧靜狀態,手持毛筆,專注臨摹。每次下課鈴聲響了,該校18廣告1班的葉雯都不愿離開教室,要求再臨摹一會兒,她還會積極與老師交流臨摹方法。同班的張敏上過幾次課后,便每次都坐在教室前排位置,她說,這樣方便與老師交流,有什么疑惑立馬就解決了。“在書法課程教室中,能明顯感覺到比其他上課教室安靜許多。文化傳承不止是技術方面的傳承,更是知識、審美、鑒賞能力、原理等多方面的綜合。”倪旭前說。
原文鏈接:http://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303211789183614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