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暑期社會實踐教過的孩子,竟能來參加我的畢業晚會,圓滿了!”5月14日晚,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晚會舉行,畢業生張潔雯往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
這條微信消息的背后,是一群大學生和一地農村兒童長達四年的陪伴故事。

連續四年不間斷開展暑期實踐
寄過去的包裹塞滿小學收發室
蔡悅凱,是麗水市縉云縣雙溪口鄉中心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每年夏天,都是蔡悅凱父母最忙碌的時節,他們要忙著采摘黃花菜補貼家用。暑假里,閑逛、看電視、做作業,曾是蔡悅凱全部的生活。
自2015年起,來自中國計量大學的大哥哥、大姐姐,讓蔡悅凱的暑假不再單調,而變得豐富、有趣起來。
2015年,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與雙溪口鄉中心小學簽訂了協議,建立了德育實踐幫扶。
每年7月份,一群又一群中國計量大學師生,從杭州出發,坐四個多小時大巴,趕赴遠隔約250公里的麗水市縉云縣雙溪口鄉,與這個村里的孩子們一起生活學習,為他們提供了一場免費的“夏令營”。
禮儀課、配音課、手語課、故事課、音樂課、舞蹈課、美術課、太極拳課,以及消防安全、防溺水、防毒禁毒等宣傳課,是大學生們歷年來為當地孩子們上過的課程。
每次去之前,計量大學生們都會先寄十幾大袋子包裹過去,里面裝滿了布偶玩具、衣服、鞋子、書本、文具之類的,還有花草種子、觸摸感應燈等教具用品。這些包裹,總能把小學的收發室塞得滿滿當當。
去年實踐活動中,師生們還籌集了5000塊現金,作為課堂問答獎勵,直接分發給了孩子們。去年年底,該學院一名外教也一同前往,并主動向家境貧寒的孩子們提供了定向幫扶。



住宿條件艱苦,房間里甚至有蛤蟆
大家記住的卻是鄉村夜晚漫天星光
半個月的暑期實踐中,大學生們是住在學校的。最考驗他們的,是宿舍條件的艱苦。
即將畢業的張潔雯,是2015年讀大一暑假時去的雙溪口鄉中心小學。張潔雯說:“鄉里小學的床,原本是給小學生睡的,只有80公分寬,高低鋪爬上爬下還有點不穩,夏季悶熱的夜晚只有一臺小風扇散熱,房間里時不時還有蛤蟆、蟑螂、老鼠出沒。”
畢業生王志路,也參加了那一次暑期實踐。“我們男生比較無所謂,記得在那所小學的操場、走道、教室里,我們都睡過,抱著枕頭被子,哪里涼快哪里躺。” 王志路回憶說,他最喜歡睡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學校樓道,有涼快的穿堂風;一個則是操場上,抬頭望,群星就在上方閃耀,分外美麗。
王好是今年大三的學生,參加了去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她至今仍記得初見雙溪口鄉某些農居時的吃驚,“房子是石頭混著黃泥搭的,大多數家里還是劈柴燒飯。”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王好接觸的不少孩子們,懂事得令人心生愛憐。比如,課前課后,孩子們總會默默地主動幫忙掃地、擺放桌椅;每天早上6點半不到,孩子們總是早早來到小學,等待大學生哥哥姐姐們早點開課。
在畢業晚會的現場,五彩光束時不時掃在人臉上,光影交錯,容易讓人有些恍惚。
張潔雯和王志路感慨,三年多過去了,再回想,其實早已忘記了寢室有多差,只記得小學前面清澈的小溪、秀麗的群山、漫天的星光,還有一大早孩子們喊他們起床時的清脆童音。
暑期實踐結束后,朝夕相處半個月的孩子們,成了他們最惦念的人兒。
王志路,是一個長得高高壯壯的陜西男孩,他一臉甜蜜地說:“在那個村子里,我收到過這輩子最特別的禮物,是孩子抓到然后送我的一只刺猬,很可惜,因為高鐵不讓帶,只能拒絕了他。”
張潔雯也陷入了回憶中。新烙好的燒餅、新鮮的西瓜、剛摘下的李子……對于這群大學生們,村民們總是那么熱情,“每天,都有孩子或孩子家屬,把一個個大西瓜,往中心小學送。”
“那個小鄉村,風景很美,空氣也清新,每次晚飯后,我們都會結伴沿村道走一走,空手出去,回來時雙手就捧滿了各種好吃的。” 張潔雯說,孩子們還教會了她跳竹排舞,喜歡纏著她叫她“美女姐姐小老師”。
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輔導員韓丞彥說,首期暑期實踐,共有90位小學生報名參加,除了雙溪口村的,還有不少鄰村的孩子每天趕近20公里的路前來上課。第二期之后,考慮到接送方便和學校場地情況,每年固定只接受50位孩子,而且要求孩子必須居住在雙溪口村。
這些年,在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的耐心陪伴中,漸漸地,村里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變得有禮貌、講道理;一些不愿意與別人交流的孩子們變得活潑開朗。
張潔雯說:“在我們幫助孩子們的同時,孩子們也教給我們很多,比如勤奮,比如樂觀。”


小學生和大學生齊聲合唱《We Are The World》
首批隊員畢業后,新一批暑期實踐隊員已接棒
《We Are The World》,是畢業晚會上小學生和大學生們一起合唱的歌曲,也是中國計量大學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隊去年教給孩子們的歌曲。
“這首歌,是我們學會的第一首英語歌曲。我們這次來這里唱歌,是唱給教我們這首歌的大哥哥大姐姐聽的。”昨天麗水市縉云縣雙溪口鄉中心小學來了四位小朋友,其中一位叫林鍶的小姑娘,特別安靜內向,但當和畢業班大學生們在一起的時候,她顯得很放松。
與同齡女孩相比,林鍶的體型更消瘦一些,一頭清爽的短發,喜歡瞪大眼睛盯著新奇事物瞧。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這個暑期社會實踐辦了四年,今年小學五年級的林鍶,也連續參加了四期。
即將畢業的李當博,曾連續三年都參與了雙溪口鄉中心小學的暑期實踐活動。他是林鍶印象最深刻的大哥哥。“其實,她和普通孩子一樣,可能是家庭等原因導致她性格內向,但熟了后,也會有點小調皮,還會有小女生的害羞。可能心理防線比較強,需要慢慢走近。”李當博說道。
從出生到現在,林鍶基本沒有離開過家鄉,這是她的二次。
去年,計量學生們邀請她倆來杭游玩多日,逛了學校、去了西湖。
今年,她來到畢業晚會上為大哥哥大姐姐們唱歌。 “能再來杭州,能見到教我手語、英語歌的大姐姐們,見到教我街舞、太極拳的大哥哥們,我很開心。林鍶說,這次出遠門,她一點都不緊張,他爸媽也很放心,“這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定會把我們安排好,我相信他們。”
暑期社會實踐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小學生蔡悅凱,習慣給大學生張潔雯發一些“QQ悄悄話”,時常一發就是很長很長一大段。
蔡悅凱不好意思地說:“我在家里太無聊了,就選了幾個熟悉的人,發一發。我和張姐姐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我覺得她很親切。后來媽媽說會打擾她學習,我才沒發了。”
和畢業生晚會類似,在麗水市縉云縣雙溪口鄉,每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結束的時候,在文化禮堂里,大學生和村民們,總要聯合舉辦一場文藝匯演。輔導員韓丞彥見證了每一場鄉村晚會的舉行,“學生每次都會哭,不是在匯演現場哭,就是在從禮堂到小學的小路上哭。學校在暑期實踐開始時,會要求學生最后上交2000字左右總結,我這常常能收到一萬字兩萬字的感言,學生和這個鄉孩子們真的是結了緣的。”
隨著王志路和張潔雯的畢業,第一批前往雙溪口鄉中心小學的計量大學生就要離開學校,但暑期實踐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他們學弟學妹手上。
今年7月份,新一批暑期實踐隊員們即將再次前往雙溪口鄉中心小學。該小學音樂老師周南帶來了好消息,“現在學校條件越來越好了,學校在6月份要裝上空調了,橡膠跑道、大尺寸觸屏電視也都配齊了。我們在6月前,會打掃干凈寢室,和孩子們一起,歡迎大學生們的到來。”
半個月的難忘經歷,半個月的不舍情緣。2015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共13人,6男7女,這些大學生組了一個QQ群,名字叫做“雙溪口玩去的”。在這群今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心中,大一的那個夏天,就是他們大學生活中最一次愉快的旅程。
原文鏈接:http://www.thehour.cn/news/26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