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量大會堂、張衡道、方升路、逸夫計量博物館……六月畢業季,中國計量大學的畢業生們身著學位服,頭戴畢業帽,戀戀不舍地漫步在計量文化濃厚的校園內,定格下自己絢爛的青春記憶。
精思國計,細量民生。在浙江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中國計量大學堅持特色發展戰略,緊緊抓住計量、標準、質量、市場監管和檢驗檢疫的“老本行”,聚焦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特色人才培養、特色科研服務、特色文化傳承與創新,全力打造計量領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持續以特色的教育服務行業和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
緊抓“老本行”,推進學科特色發展
作為一所“老本行”行業特色明顯的高校,如何圍繞學科建設這一龍頭,瞄準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走出一條差異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這是擺在中國計量大學推進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重要命題。
目標引路,行動作答。2022年3月,學校黨委研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老本行”學科特色發展加快“雙一流”建設培育的意見》,部署進一步推進“老本行”學科內涵建設,加強“老本行”學科融合發展,提升“老本行”學科服務需求能力。
其中,“計量+”“標準+”“質量+”學科體系建設,就是學校推進“老本行”學科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學校著力打造的一項學科建設特色品牌。
“我們以實際問題和戰略需求為牽引,深入推進‘學科+特色’和‘特色+學科’建設。”中國計量大學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黃樂富,向記者介紹了兩個“+”所代表的不同建設方向。
所謂“學科+特色”,就是以傳統一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問題需求為導向,通過運用計量、標準、質量等特色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學科實際問題,推動學科特色化發展。例如,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學校設立了“材料計量與標準”特色品牌方向,通過運用磁性材料計量檢測標準技術,來研究關鍵功能材料跨時間、跨尺度的性能參數檢測問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則將“質量科學與標準化工程”作為特色品牌來培育,承擔起了我省電子商務交易保障、數字貿易等多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建設任務,助力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以“應急管理標準化”為特色,承辦了中國公共安全大會,參與起草了10余項該領域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
與之相比,“特色+學科”則是以傳統優勢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來“反哺”計量、標準、質量等行業特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比如,學校在“電子信息”專業領域所涵蓋的相關學科,設置了“智慧計量”“數字計量”等特色研究方向;“法學”學科圍繞國家計量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需求,開展“計量法治”特色品牌建設,支撐了國家《計量法》的修訂工作;“生物學”學科以“生物計量”為特色品牌方向,推進生物基標準創制和生物計量器具研制……
這樣“雙向奔赴”的建設路徑,推動中國計量大學學科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學科的特色與優勢得到進一步發展。2023年7月,學校還設立了“計量科學與技術”“標準化工程”“質量科學與工程”等3個校級新興交叉學科,助力行業特色領域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同時,出臺《中國計量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從學校層面完善了新興交叉學科的布局、管理和運行考核機制。
近兩年,學校在學科建設上屢創佳績:計量測試學科群主干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入選省優勢特色學科;標準、質量、市場監管、檢驗檢疫等支撐領域8個學科入選省一流學科A類和B類;7個學科上榜“202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勇攀“新高峰”,打造一流科研團隊
2023年11月,浙江省創新深化大會在杭州舉行。會上,中國計量大學錢麗娟教授主持的《非牛頓流體霧化射流裝置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22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研發的噴槍和噴霧器產品,在國內行業占有率第一,打破了國外高端噴霧裝置的壟斷,應用于中航發上海商發、中石化鎮海煉化和中國航天動力研究所等單位。
“科技創新是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計量大學校長徐江榮表示,學校以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強化“老本行”特色優勢學科與行業產業的深度融合,主動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在這一目標指引下,中國計量大學堅持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團隊、科研創新“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持續打造高水平跨學科團隊,突破科研卡點,產出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2023年,學校牽頭獲批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項,獲批建設“原位計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該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研成果,先后獲第二屆市場監管科研成果獎一等獎和2022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學校還作為主要單位,參與了“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學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培育建設。
目前,學校建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近40個、高水平研究院35個、地方研究院11個、地方技術轉移機構21個、產業技術聯盟30個,還聯合13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長三角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聯盟”。
在勇攀科研高峰的征途上,中國計量大學尤為重視青年人才培養,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大人才觀”積極探索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科學道路,構筑起了“領軍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階梯式培育體系。
在該體系下,學校實施多項人才培養計劃,為青年教師架梯子、壓擔子、鋪路子。如“258培養計劃”面向進校2年、5年和8年內的不同青年教師群體,分類評選各個領域優秀青年教師典型,增強青年教師的榮譽感和獲得感;“環宇計劃”遴選一批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培育沖擊國家級、省部級人才工程項目儲備軍,實現了教育部國家級領軍人才、青年人才自主培養“零的突破”;“特色師資培養計劃”持續加強學校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等國家市場監管行業科研院所的合作……
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青年教師雷磊是學校首批“環宇計劃”入選者之一,他從事稀土光電功能材料與傳感器件的相關研究,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9篇,并以第一完成人獲2021年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學校在實驗平臺、科研經費、人才津貼、海外訪學等方面給予青年教師重點支持,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激勵我們潛心科研產出標志性成果。”雷磊說。
2023年以來,學校在學科團隊建設上又有“新動作”:制訂出臺《中國計量大學高水平學科團隊實施管理辦法》,遴選了首批“原位計量與檢測技術團隊”等8支高峰學科團隊和“新型光轉換材料與光電檢測團隊”等4支高原學科團隊,首批投入學科團隊建設經費6100萬元。2024年,2支團隊的青年骨干率先完成自主培育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項目,為全力推進高水平學科團隊建設打響了頭炮。
融合“三條鏈”,強化創新人才培養
歷時271天,精心打磨每一個算法,不斷驗證仿真結果,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2023年,中國計量大學2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組成的團隊,設計完成了“簡易地圖引導的地外天體巡視器虛實融合自主導航規劃系統”,斬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掛帥”特等獎。
這支團隊的成功,是中國計量大學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助力“三支隊伍”建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計量、標準、質量、市場監管和檢驗檢疫辦學特色,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擁抱產業鏈,“三鏈合一”打通創新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
“我們從全校性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參賽受益程度、參賽規模和賽事獲獎比例設定等具體情況,重點支持每個專業一項合適的競賽。”中國計量大學教務處處長孫衛紅介紹了學校“一專一賽”的培養模式。
在“一專一賽”模式下,學校不斷豐富創新類通識課程資源,探索創新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一專一課”創新類課程實施質量。同時,學校以“一專一賽”為抓手,加大創新項目培育力度,指導學生參與“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等各類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不斷提升創新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
要打通創新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中國計量大學還有關鍵一招——根據企業需求開展“訂單式”教學,將創新課堂到開到企業車間、田間地頭。
“海克斯康班的‘訂單式’培養將實際項目引入教學過程,讓我們在實踐中掌握了先進的測量技術及其應用能力,提升了我們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郎琳是中國計量大學第十六屆海克斯康班的畢業生,本科期間,她和30多位同學參加了理論學習、實操應用培訓及實踐,憑借優異的成績和綜合素質,她一畢業就入職了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
2007年,中國計量大學與測量領域龍頭企業海克斯康集團牽手,開設第一屆海克斯康班,從此開啟了長達17年的校企協同育人項目。截至目前,雙方已聯合培養600余名高素質的計量、檢測專業技術人才,畢業生就職于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寧波舜宇儀器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又或是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等985、211高校研究生,實現100%就業。
目前,中國計量大學已經與政府、行業、企業等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建培養聯合實驗室、科創中心、高等研究院等,搭建產學研合作的橋梁和平臺,圍繞人才培養、教育培訓、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實習實踐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無縫對接。
在“三鏈合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驅動下,中國計量大學交出了漂亮的育人答卷:近五年學校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2023年本科畢業生考研升學率均位居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前五;學校入選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
“強化計量教育科技人才支撐事關質量強國戰略全局。”徐江榮表示,中國計量大學將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為建設質量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MzZTS_Jqqq8Vfur1lsn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