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Hangzhou!”10月24日,在杭州黃龍體育中心的熱身場地,幾名身穿藍馬甲的“阿姐”正在用英語跟來往運動員親切打招呼。
她們是“西湖阿姐”,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期間,將在黃龍體育中心熱身場地以及場館外的文明驛站,為游客及運動員提供服務。
阿姐,在杭州的方言里是“姐姐”的意思。“西湖阿姐”今年8月成立,是一支專為杭州亞(殘)運會組建而成的特殊服務隊。
隊伍中的大姐們,是從上百人中脫穎而出的,年齡大多在55歲至70歲之間,會說英語是她們的一大特色。
杭州亞殘運會期間,這些“西湖阿姐”將走進多個社區及文明驛站,為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及廣大市民集中開展便民咨詢、賽事推廣、城市宣傳等志愿服務。
這次來到黃龍體育中心,志愿者沈燕霞激動不已:“從來沒有這么近距離接觸國際大賽,能為這些運動員服務,這段經歷很珍貴,可以記一輩子了。”
不同于亞運會,亞殘運會的轉換要考慮到殘疾運動員比賽的特點,不管從場館設施布置還是賽事服務保障,都要更加注重細節。
“服務殘疾運動員需要更熱心,也要更細心。并不是所有運動員的輪椅都可以幫忙推,需要仔細分辨。”志愿者洪立萍說,在服務過程中與“小青荷”之間的互動交流,也讓自己打開了視野。
黃龍體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組織“西湖阿姐”服務亞殘運會,一方面是想讓更多的市民近距離接觸殘疾人運動項目,另一方面也給不同年齡段的志愿者創造一個交流的機會。
“小青荷”齊富麗是中國計量大學一名在校大學生,從亞運會開始就一直擔任志愿者,這次她負責亞殘運會游泳館的運動隊。每天早上6點,她準時從學校乘坐大巴出發前往游泳館,從運動員出入口到休息區再到運動員二樓座席,都是小齊的負責區域。
上崗前,“小青荷”專門參與了亞殘運會的培訓。小齊說,如果是亞運會,碰到運動員進場可以講:“您這邊請。”但在亞殘運會的賽場,則需要先觀察前方的殘疾人運動員,“比如,看到視力障礙的朋友不能直接上前牽他們的手,而是要先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對方若需要幫助就把他的手搭在我們的手臂上,再慢慢帶著運動員向前走。”
尊重與適度的服務,是亞殘運會志愿者們達成的共識。“在志愿服務中,我們一定要弱化他們的‘不同’,以平常心對待即可。”齊富麗回憶,亞殘運會上崗第一天,她在茶歇區看見一位獨臂運動員正在取食物,一只手拿不過來,她才上前幫助,“如果他自己就能取到,我不會去打擾。”
這些天下來,小齊與不少運動員都成為了朋友。運動員出入時會和她擊掌、打招呼,稱贊她的微笑服務,這樣良性的互動讓小齊收獲了滿足感。
鏈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3-10/25/007/content_rb_323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