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中國環境報》3版發布我校教師虞偉署名文章。

◆虞偉
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制定政策、宣講政策都要更加通俗化、大眾化,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政策更好為群眾所掌握、為基層所掌握,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面對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要求,生態環境宣教工作需要創新性思維和變革性力量,實現理念和模式的迭代升級。
性質定位上,向公益性和市場化結合轉變。強化政策宣講的公益屬性,可以通過志愿服務、普法宣講,以及在六五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等節日開展集中宣傳,還可通過課程融入的方式強化學校課堂環境教育。借助市場力量推進環保科普,比如,將于今年5月1日實施的《浙江省鄉村旅游促進辦法》將鄉村研學作為鄉村旅游的內容,通過市場化方式,依托鄉村特有的農田、森林、濕地等資源,推動教育、生態研學和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借助鄉村文旅的廣闊市場前景,積極培育環境宣教市場主體,形成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環境宣教社會機構。
方法路徑上,向沉浸式體驗轉變。以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開發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大富翁桌游為例,將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法條應用融入其中,同學們在參與游戲闖關的過程中就完成了各知識點的學習。單向度、低頻次的環境宣教活動,很難讓人們迅速掌握宣教內容,而沉浸式體驗更加注重角色扮演,容易讓受眾在參與過程中理解領會其中的內容和核心要義。
績效評價上,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近年來,不少地方生態環境宣教部門在開展活動次數、環境教育基地數量、綠色學校數量、媒體宣傳報道次數等方面都有增加。在注重量化指標的同時,更要在質量上下功夫,在宣講政策時考慮通俗化、大眾化,把政策語言轉化為傳播性強的語言,進一步讓宣教活動數量和投入與群眾接受度和獲得感成正比。培育和推廣宣教品牌活動,提升宣教活動品質,形成影響力,不斷提升環境政策法規傳播效果。
模式創新上,探索“+環境宣教”模式,在生產、生活、治理中植入生態環境宣教場景。堅持跨界融合,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業態中融入生態環境內容。借助各部門力量共同推進環境宣教工作,繼續做深做實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通過搭建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平臺,用好激勵政策工具,不斷壯大生態環境宣教志愿服務隊伍。注重場景塑造,探索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治理中打造用戶友好的生態環境宣教場景,減少硬灌輸,增加軟植入。探索在低碳社區、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步規劃環境宣教內容,鼓勵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自然研學基地等體驗營地建設。堅持以用戶為中心,探索挖掘環境宣教的社交屬性,強化用戶的參與體驗,打造亦游亦學的生態環境宣教場景。強化數字賦能,借力數字技術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借助人工智能,精準用戶畫像,開展分眾化的政策宣傳、知識分享等探索,為實現環境宣教升級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系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鏈接:http://49.5.6.212/html/2023-03/21/content_84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