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十四五”時期,面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涌現的大量新情況新問題,廣大高校智庫應積極作為,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高校基本職能的同時,著力提升建設質量、開掘發展動能,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與其他類型智庫相比較,高校智庫擁有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對外交流廣泛等鮮明優勢。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建設,當前我國高校智庫數量較多、隊伍有力、成果豐碩,智力服務能力整體提升,但也存在缺乏高質量成果、管理效率不高、評價標準單一等問題。為此,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不斷將高校基礎優勢轉化為智庫發展優勢,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
堅持高校智庫建設正確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高校智庫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扎實推動自身建設與咨政研究等各項工作開展。對于高校智庫從業者來說,應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提升能力、增強本領。與其他新型智庫不同的是,高校智庫往往還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能,在智庫建設中,應注重智庫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依托課程體系、學術交流等打牢人才培養基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健全高校智庫運行機制。科學研究是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要根據高校的規律和特點,構建完善運作規范、運轉順暢的高校智庫運行機制。協同合作是智庫運行的基礎。要加強與社科院、科學院、工程院以及其他類型智庫和研究機構等的合作,著力構建多頭聯合、深度融合、學科交叉的協作機制。管理改革是智庫運行的動力。應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在招生、經費、項目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在組織管理、人員評聘、科研活動等方面賦予更大的自主權。人才引育是智庫持續發展的根基。要遴選立場堅定、學養深厚、咨政能力強的學者,建立核心人才庫,同時積極探索黨政、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參與高校智庫工作,形成政產學人才流動的良好格局。要多措并舉籌集智庫經費,完善經費使用機制,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實行績效獎勵。同時,規范經費管理,加強績效評估和審計,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優化高校智庫成果轉化機制。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影響力的集中展現。成果報送是智庫成效的最直接體現。應加大成果報送力度,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機構、項目團隊咨政建議的報送工作,建立咨政報告數據庫,分門別類地收集分析反饋有關信息。拓展報送渠道,加大報送力度,建立定向征集、集中報送的工作機制。成果發布是智庫展現影響力的最佳方式。應建立統一的智庫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平臺,實現智庫成果的統一發布。密切與國內外主流媒體合作,敢于對外發聲,增強國際話語權,全面提升智庫國際影響力。基地合作是智庫成果持續發揮作用的較優方式。可建立合作基地首席專家責任制、重要成果認定辦法等系列合作框架,重點建設一批全球問題和地區重要問題研究基地,推動高校智庫與國際一流智庫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支持高端智庫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組織、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網絡。
完善高校智庫評價機制。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發展的重要支撐。高校智庫評價要立足文化傳承創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機制。質量是智庫評價的第一導向。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評價原則,把解決黨和國家重大需求的實際貢獻作為根本標準,協調推進組織管理、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分類分級是智庫評價的科學手段。對于不同類型的高校智庫,應充分考慮其所在高校、主管部門、區位區域及功能定位等特點,針對性地制定評價指標。完善各類智庫成果的認定和分級分類標準。比如對“主流媒體”“網絡理論文章”“決策咨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分類認定,形成綜合性多元認定評價體系。績效及榮譽是智庫評價的重要激勵。應建立智庫成果績效考評辦法,為智庫配套場地設施、人員編制、招生指標等,并明確績效考核辦法。探索設立智庫研究類榮譽獎項,同時提高現有榮譽獎項中智庫類成果比重。優化評價反饋機制,對報送、批示、采納成果的實際影響力進行明確認定并納入績效考評,貢獻突出的給予相應榮譽。
提升高校智庫建設質量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工作,高校要在充分發揮應有職能的基礎上,遵循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正確方向、服務中心工作的原則,在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等方面久久為功。既要發揮人才培養體系健全、人才基數大的優勢,提升學生能力素質,儲備高質量人才,又要發揮科學研究實力雄厚的優勢,著重開展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理論創新研究;既要發揮社會服務面廣、學術精深的優勢,對社會熱點難點積極發聲,做好社會輿論引導,又要發揮文化傳統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往,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高校貢獻。
(作者:蘭婷,系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斌銳,系中國計量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教授)
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12/22/nw.D110000gmrb_20221222_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