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六個必須堅持”,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每一條都擁有深刻內涵。深刻理解把握“六個必須堅持”,對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11月21日,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蘭婷教授發表署名文章《人民至上是根本出發點》,原文如下: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就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應該深刻認識到,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只有堅持人民至上,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才能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人民立場,在理論表達上,就是站在人民的角度為了造福人民推進理論創新;在歷史經驗上,就是始終牢牢把握人民這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傳家寶”;在實踐推進上,就是永遠和人民一起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開拓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不懈為人民辦實事做好事,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抗擊新冠疫情、防范化解風險,同人民風雨同舟、心心相印,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履行造福人民的根本職責。
把握人民愿望。美好生活是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生態富足的生活,是人民根本愿望。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彰顯了黨對人民愿望的深刻把握,強化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價值準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分配制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愿望。
尊重人民創造。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事業興旺發達的力量之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就是帶領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我們發揮人民的磅礴革命力量,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帶領人民發憤圖強不懈斗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實行改革開放,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激發人民創造偉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前進道路上,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
集中人民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潛力和智慧。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才能把握人民所想所盼,凝聚民智民心。“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體現人民意志,激發人民創造活力。始終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集中人民智慧,掌握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意見建議,把人民群眾的智慧轉化為決策的依據。
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這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出發點,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鏈接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2-11/21/content_360361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