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國教育報》03版發表我校老師陳永強、朱一飛署名文章《多元融合 培養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
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培養適應國家科技創新趨勢的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中國計量大學直面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短板,創新構建以法學與理工、經管學科交叉融合,知識產權與計量標準化行業特色融合,數字技術與教學融合,產教融合,國內法治人才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融合等多元融合的新時代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
如今,學校知識產權專業先后獲批浙江省“十二五”新興特色專業、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浙江)基地、國家計量法治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標準化法治研究中心等國家、省部級平臺,為國家知識產權事業輸送了大批高質量人才。
應局 直面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短板
問題是創新的起始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急需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人才培養模式與新時代人才培養理念不適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路徑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支撐體系不完善。中國計量大學直面上述短板,精心梳理問題清單,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開啟基于多元融合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破局 創新多元融合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計量大學立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依托學校作為市場監管行業本科高校的特有學科優勢,進行了如下探索。
——基于多元融合理念,構建具有計量標準特色、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理念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
以知識產權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為邏輯起點,構建學科交叉的本科人才培養新方案。按4∶4∶1∶1學分比例設置法學基礎、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管理、理工科課程體系,實現法學與理工科、經管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面向理工科在校生開設知識產權雙學位、雙專業,通過全日制與輔修制銜接實現跨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提交《知識產權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議稿》,成為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主要參考文本。
突出知識產權與計量標準化行業特色相融合。利用學校在計量、質量、標準化領域的獨特優勢,開設“標準化與知識產權”等特色課程,形成了鮮明的人才培養行業特色。
——強化教學改革,探索適應新時代、新科技、新經濟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新方法。
推進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借助數字經濟、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現代新興科技領域的產業力量,將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新發展、新技術、新理論及時反映到課堂內容與教學方法中,實現課程的模塊化和綜合化。設有省級“知識產權實訓與創新實踐教學實驗室”和虛擬仿真知識產權實驗教學項目。建成“知識產權法總論”“現代社會與知識產權”等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
拓展國內法治人才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融合。擁有一支國際化背景的知識產權師資隊伍,暢通海外名校人才流入通道,三分之一的教師有海外博士學位及海外訪學背景;開設“國際知識產權法”“法律德語”等國際化課程;與澳門大學等建立常態化知識產權人才交流互訪機制。
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構建“雙師型”課程和師資,推行“實務精英進課堂”。大力引入實驗教學和“互聯網+”教學方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開展實踐課程。開設“創新創業與法律實務技能訓練”“知識產權文獻檢索與利用”等課程,開展專利申請與管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評估等實踐教學。
——加大產教融合力度,搭建并完善平臺化、社會化的知識產權協同育人支撐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支持、高校承載、產業支撐、企業參與的協同作用,搭建國家、省、市、區“四位一體”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和省級“知識產權與標準化”協同創新中心等育人平臺。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累計舉辦知識產權培訓200余期,2018年至2022年連續主辦“產教融合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公益培育項目”,本校學生共計2000余人次參與學習。
協同物聯網產業、生命健康產業,建設“高新區(濱江)物聯網產業知識產權聯盟”“錢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聯盟”。與阿里、海康威視、數問生物等機構合作,引入前沿領域專家開設“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生物技術與知識產權”等系列講座,將社會資源整合融入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各環節。
解題 輸送源源不斷的教育動力
經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錘煉、實踐、再創新,中國計量大學在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人才培養方面,畢業生有的進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國家研究機構,有的進入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知名律所,有的自主創業,成為知識產權創新創業領域的佼佼者;畢業生代表章春燕被評為“2020年度法治人物”。學生創新成果突出,獲“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特等獎1項,獲批專利200余項。
師資隊伍方面,現有國家知識產權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法學專家、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獲批“之江青年社科學者”知識產權團隊。教師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項;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1項,獲批國家首批新文科教學改革項目1項;牽頭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等法律法規的起草修訂工作,牽頭起草知識產權省級地方標準1項;完成省級教改項目8項。
教師在重要主流報刊上發表《培養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高層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完善》等文章,被人民網等多家媒體轉載,為國家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學位、知識產權交叉學科博士點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2022年國家學科目錄已正式新增知識產權專業學位。學校宣傳片《育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 助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在浙江電視臺播出。形成建議報告“我國高等教育知識產權本科專業的發展脈絡及現狀梳理”,被《中國法學教育狀況2016—2018》白皮書采納。
回望中國計量大學多元融合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實踐,澎湃的活力與優異的成績令人贊嘆。未來,學校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謀劃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及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作出更大貢獻。
(陳永強 朱一飛)
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0/08/content_61476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