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我省瞄準高校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擰緊高校教育“質量發條”,圍繞課堂教學創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學生學業管理、大膽向高校放權等,出臺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強化教學中心地位的“組合拳”,提升了教育質量,促進了學子健康成長。
本報訊 (記者 馬悅 通訊員 程振偉) 期末成績單出來,楊杰松了一口氣,壓在他身上的“黃牌”終于撤下了。
楊杰是浙工大科教學院大三學生,剛進校時,他參加了不少社團活動,卻因對學業不夠重視,期末考試兩門課不及格,被學校給予“黃色警告”。
這是學校新設的一種學業預警制度——按照不及格科目的數量、未獲得學分的總數,分為黃、橙、紅三個不同預警等級,預警不消除將直接影響畢業、學位取得。
自預警制度實施以來,學生對課業前所未有地重視,學校預警比例直線下降,近百名曾被預警的學生拿到了各類獎學金。
浙工大嚴把“出口關”的教育,是我省高校加大教學改革、培育合格人才的一個縮影。
自1998年以來,我省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毛入學率從9%提高到2014年的54%,16年增長6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帶來了有關教學質量的困惑。如何推動高等教育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省擰緊高校教育“質量發條”,圍繞課堂教學創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學生學業管理、大膽向高校放權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強化教學中心地位的“組合拳”。
嚴字當頭,成為加強學業管理的有力武器。
2014年,省教育廳下發關于切實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學業指導和管理的意見。意見之嚴,從其中的部分規定可窺見一斑:嚴格考試管理,建立試卷事后評審和抽查制度,實行試卷密封匿名改卷;學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畢業前清理性考試;嚴肅處理考試作弊和論文抄襲行為,建立考試和畢業論文抽檢制度;建立健全學業預警和退學制度等。
課堂教學成為高教改革的另一重頭戲。
去年6月,省教育廳發布《浙江省高校課堂教學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6年)》,通過優化教學方式、擴大小班化教學、推廣分層教學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浙江工商大學杭商院,教人力資源管理課的黃文勝老師,每學期都會邀請特邀教師、浙江浙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效權來分享實戰案例。黃文勝說:“以前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但法律講究實際應用,請行業精英來分享實戰經驗,可以讓課堂知識更貼近實際運用,大大提升授課效果。”
在浙江大學,電氣學院24小時開放的實驗室成了學生的自由天地,只要通過網上預約,可以隨時來做電機設計、制造等實驗。在中國計量學院,學校實行“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新舉措,大一新生研討課上,學生發言時間遠遠超過了老師授課時間。形式各異的課堂教學創新,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個高校不斷冒出。
打通學生轉專業渠道,擴大學生學習選擇權,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匹配度。
本科就讀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李震宇,高考時因分數限制,沒能進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習。學校推出轉專業政策后,他一邊補習基礎課知識,一邊在課余做些小發明。提出轉專業申請后,盡管他的專業課成績并非最優秀,但他的電子設計作品卻受到了一致好評,最終如愿轉到了心儀的專業。據統計,2013至2014學年,我省高校有近2萬名學生申請轉專業,轉成約1.3萬名。
與此同時,一系列配套教學改革也同步進行:實施青年教師助講培養,擴大普通高校專業設置管理權,將高校教師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權下放給高校。改革新舉有力推動了教學水平提升,并基本建立了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發展格局。
今年4月,我省首次高校校長年度教學述職評議會在杭州召開,大學校長第一次站到講臺上對教學工作進行述職。“一個不關心教學的校長不是好校長,讓校長們來述職,就是讓他們更加關注教學。”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說,“我們希望高校能出科研成果,但更希望高校培養出更多能出科研成果的人才。”
得益于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我省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大提高。據浙江省教育評估院的調查顯示,我省2013屆高校畢業生的調查就業率為96.2%,其中創業率為4.6%,就業滿意率為76.3%,對母校的滿意率為95.7%,4項指標均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庫(簡稱ESI)今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我省目前有29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其中包括浙江大學的17個學科,以及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院校的12個學科。ESI是普遍用于評價大學和科研機構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的重要指標,也是全球公認的判斷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參照之一,全國高校共有555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鏈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15-07/07/content_28914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