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首屆中德創業論壇”在中國計量學院舉行。中德兩國的專家、學者、大學生匯聚一堂,分享兩國創新創業及相關指導服務的最新理論成果,交流兩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經驗。
來自德國的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德特雷夫·考賀漢教授認為,產品更人性化、高科技化,以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德國的私營企業已意識到創新將為它們生產、研發提供改進的余地。”德特雷夫·考賀漢教授說。
接著,德累斯頓經濟技術大學的迪雅克·日邂爾特教授把德國工業4.0的發展模式與我國的“互聯網+”相提并論,認為二者模式類似,信息關聯度高,都是不同的生產要素在互聯網下進行的數字轉換。
“就拿手機來說,是一個可以控制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那么,如何運用好這個工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迪雅克·日邂爾特教授舉例說,“出門后,手機可以告訴我出發后十公里會有一家電影院,而且還能準確的告訴我電影院再放什么電影,放映到哪個階段等等,這就是利用手機來計算時間,可以避免把時間浪費在沒用的空間里。”
迪雅克·日邂爾特教授認為,理想可以遠大,但對于創業,可以從小事做起,這并不沖突。還有,他強調,相對于以往的供應模式,現代模式將技術運用于監測產品質量周期,不斷追蹤客戶使用情況,更重視終端的信息反饋,即雙向的溝通。
如今的浙江,平均每13個人中就有一個“老板”,平均每43個人中就有一家企業。浙江省政府非常重視大學生自主創業,早在2007年出臺了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創業或許成為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副理事長王熾昌說,目前,我省90%以上的高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創業在高校內發展,需注重由知識傳授到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并加強教師的創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
浙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增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逐年增長, 2011、2012、2013屆高校畢業生畢業一年后的自主創業率分別達到3.8%、4.42%、4.63%,呈逐年增長態勢。
“成功是不斷試錯的結果。”中國大學生創業導師陳愛國強調要“降低試錯成本”,他提醒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要避免過于理想化、條件準備不足、資源匱乏、定位失準的情況。
2010年以來我省高校創業園平均孵化率達到40%左右,一大批大學生創業企業和企業家涌現,為實現我省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了新的動力。以中國計量學院科技園為例,科技園自2009年創建以來,共累計孵化企業207家,其中大學生創業企業109家,大學生創業成功率60%以上。科技園也因此被認定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園。
“我們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扶持政策、一流的服務平臺,激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國計量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張淑琴說。
“大學生可以成為創業的主體,也應該成為創業的主體。我們期盼本次論壇能引起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更大重視,促進大學生創業工作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計量學院校長林建忠表示。
鏈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5-07/03/content_309164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