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業改革是否有規可循?大學要如何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和科研如何相生相長?我省近日舉行首屆高校二級學院院長論壇,論壇上,兩百名省內高校教學一線的負責人、專家齊聚中國計量學院,圍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的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謀定位,專業“做精”之路
專業建設是二級學院教學工作的“一盤大棋”,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遠見。不少院長也有自己的“行棋”心得。
化學系是浙江大學目前僅有的幾個院級系之一。化學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基礎性專業,在科研上成績突出。然而,在近幾次的教育部教學評估中,因為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上有劣勢,整體排名并不理想。系副主任胡吉明把這種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稱為“身體在奔跑,靈魂卻在散步”,“這是不健康的現象,專業改革迫在眉睫”。
要進行改革,先要了解“專業”具體都包含了哪些。胡吉明認為,專業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六個要素,分別是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特征、組織特色以及人才培養。要真正下手開展專業改革,需要厘清包含以上要素的專業基本框架。同時,要確保所有基于專業基本框架的改革思路都符合專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征。
有了對改革本質的思考和內外部的支持,胡吉明開始著手專業改革。談起具體實踐,他表示,專業改革還是需要有輕重緩急,處理好改與不改、大改和小改、快改和慢改的關系。教學院長要發揮好自己的角色優勢,積極推動改革前進。
胡吉明的經歷給“老牌專業”的再度振興提供了參考。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艾寧則帶來了專業拓展和增設的思考。他認為,學校的專業設置,一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二要看學校的發展目標定位。比如,之前大家分析,浙江省經濟活躍,化工產品出口量居全國前列,對既有化工專業基礎知識,又熟悉對外貿易流程的復合人才有需求,學校依此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設立了“化工技術與貿易”專業模塊。之后又根據浙江省能源資源的現狀,新增“生物質化學工程”專業模塊,接下來又成立了能源化學工程各專業。
“可以有不足,不可以無特色。” 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葉發青看到了在專業設置趨同背景下,專業塑造的生存法則。為了打造專業特色,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則在探索專業群建設。該院副院長江辛透露,在新的發展思路下,一方面重視“平臺建設”,另一方面追求專業特色化和人才個性化成長。
思變化,育人“入世”之道
人才培養是院長們在會上提到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大學教育也在積極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探索最合適的培養路徑。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林一鋼和他的同事們幾年前看到了小學教師師資狀況中的問題:教師培養從“老三級”向“新三級”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結構性缺失,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的比例嚴重偏低。
問題中蘊藏著機會。現任副院長決心抓住機會,把學院下屬的小學教育專業打造成浙江小學卓越教師的“黃埔軍校”。學院對該專業實行了從大一就開始進小學校園的四年一貫制全程見習的培養模式。學生從觀摩開始,到同課異構、再到獨立上課以及集中的教學實習,循序漸進。強調實踐的好處很多,林一鋼介紹:“這些實踐實際上倒逼了理論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作為一個理工科學院,中國計量學院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看到了生產實習對學生的巨大幫助。可是眼下生產實習在不少學校落實的情況并不理想,集中實習以參觀為主,分散實習則五花八門。
教學副院長沈為民說,生產實習一定要讓學生有實際動手的機會。為此,學院從選擇實習單位開始就費盡了心思,盡量去找一些學生愿意去就業的、有生產任務的企業。這樣的企業一般條件比較好,也能緊跟產業發展,通過實習能真正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同時,學院對實習進行了規范管理,還鼓勵指導教師去企業,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實踐。今年開始,學院的全部專業都實施了集中的生產實習。
培養方案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有著特別的意義。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服裝學院副院長吳春勝認為,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越來越快,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越來越多,也要求學校把培養方案做得“柔軟”,在變化的世界中更靈活、富有彈性。他的經驗之一是給學生更多參加開放實驗的機會,這種形式允許跨專業、跨年級,時間限制小,學生更容易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寧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吳建依看到了培養方案要應時而變、不斷優化。她所在的法學院就經歷了從法學(輔修)雙學位到“法律+英語”特色培養的模式變遷。
找途徑,教學“高效”之術
如何提升日常的教學質量,是院長們眼前最具體、最直接的任務之一。“點燃”課堂的活力,需要教師、管理者的齊心合力。
在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自身的定位是研究教學型學院。副院長盛清希望提高教學管理運行效率,因此力推制定本科教學工作規范,以明確教師職責與授課基本要求。同時讓她格外關注的還有青年教師的成長。學院特別開辦“青年教師講課比賽”,還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參加相關教學培訓和相互聽課。
青年教師正在成為高校教師隊伍中頗有分量的一個分支。據介紹,到2014年,浙江省有專任教師54000余名。其中35周歲以下青年教師為19000人,占到了總人數的37%。這些青年教師,整體上學歷水平較高,科研能力也較強。
教師隊伍壯大之后,還有一個深層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如何引導教師們在科研和教學之間找到平衡點?目前在很多學校,高校教師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是跟科研掛鉤的,很多教師的時間精力也多放在科研,教學往往難以兼顧或被冷落。
艾寧認為,其實教學更像是一座金礦。科研和教學并不是對立和沖突的,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對于大部分高校教師來說,需要教學和科研并重。胡吉明介紹,浙大化學系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在院系內聘任一批核心教師,將學科優勢轉換為教學優勢。另一方面也針對年輕教師,建立助教、助講、主講等完善的培養機制。同時,在研究生層面推行全面助教制度,以解放教師的課時負擔,推進“大班授課,小班討論”。
除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各學校也從課堂模式上尋找突破口,提升授課效率。中國計量學院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在一些課程上嘗試小班教學。如《光學原理》課程共開設4個教學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課班級,同時逐步推行教考分離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均線判斷法。實施之后,教師們教學的積極性更高了,課堂面貌也出現了可喜的轉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于學勇則提出了基于網絡語言平臺的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前導學——課堂教學——課后應用——評價考核”四個相互教學模式,通過這一新模式,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評估方式得到了優化。(本報見習記者 汪 恒)
鏈接:http://zjjyb.cn/jyb/gjjw/1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