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陳霞紅 劉文獻 編輯:徐嫣嫣)近年來,中國計量大學緊緊圍繞“質量立校”戰略,人才培養效果顯著,該校機電工程學院以機電類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實踐育人”效果尤為突出。根據浙江省教育評估院2016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計量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4屆本科生畢業一年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三個專業的畢業生月收入為全省同專業最高,自動化專業畢業生月收入達4875元,高出全省同專業平均月收入584元,學院歷年的畢業生總體滿意度也在全校名列前茅。
一個引導職業生涯發展的平臺——“未來工程師”平臺
圍繞培養“滿足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能夠從事現代制造的研究、設計和開發,以及系統控制、質量監督與管理運行等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在“實踐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搭建了“未來工程師”特色平臺,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引導和培養,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職業規劃,加大校地企合作力度,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同時拓展各類實踐平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項提升創新實踐能力的探索——“遞階式”實踐教學
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學院將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在基礎階段,對于基礎實踐課程采用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綜合實驗+開放考試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實踐性強的基礎課程采用研學+理論+實驗的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提高階段,開設設計類課程,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通過學生自主申請,自行完成項目,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并結合“翻轉課堂”和“掌上移動實驗室”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創新階段,成立創新實踐指導團隊,開設創新實踐指導課程,并提供在校創業指導,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學院副院長王斌銳說:“通過這些探索,實現了三個融通,即通識教育與學習能力的融通、專業教育與綜合應用能力的融通、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融通,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一份堅持四年的鉆研——創新實踐活動
在濃厚的創新實踐氛圍的引導下,大部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有選擇性地參加挑戰杯、機械設計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智能車競賽、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新苗計劃等創新實踐活動,而且一參加就會持續3年甚至4年。創新實踐活動的經驗往往是應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的加分砝碼,在比賽中獲得過國家、省級以上獎項的畢業生更成為用人單位青睞的對象。在活動中,學生也會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2016屆畢業生鄭同學在大學期間連續四年參加了省級及國家級的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并多次奪得省級和國家級的一等獎、二等獎等獎項,最終在大四畢業那年選擇了自主創業,成立了自己的無人機公司——杭州啟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張獲益終身的證書——職業技能證書
學院積極的開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機電工程學院也是為數不多的擁有教育部“全國工業自動化人才認證培訓”資質的學院之一。近年來,全國應屆畢業生人數基本呈現每年遞增的趨勢,為了增加求職的成功率,越來越多的學生會根據個人特長,有選擇性地參加一些專業相關的技能培訓,比如IOS、嵌入式、機械設計師等培訓,以拓寬求職空間。來中國計量大學開招聘會的大多數企業HR也表示,更愿意錄取持有跟專業相關的培訓技能證書的畢業生,這樣的畢業生進入公司后通常能更快進入狀態。
一個引領個人成長的“朋友圈”——大學生社團
在機電工程學院的學生社團中,不僅有跟機電類專業學習密切相關的社團,比如:機械設計協會、求是電子協會、仰儀智能車協會、星光航模協會等,還有諸如攝影協會、觸弦音樂社、青年紅十字協會等個性化成長社團和公益服務類社團。學生們在這些引領個人成長的“朋友圈”中,不僅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施展自己的才華,更能培養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這些積極向上個、健康發展的“朋友圈”,在大學生人格完善、心理成熟、社會實踐能力鍛煉和全面發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文獻說:“自新生一進校,我們就努力讓同學們明確一點,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準備階段,無論是科學知識的學習,還是道德理想的追求,亦或人生價值的實現,都是一個不斷積累沉淀的過程。‘機不旋踵,電掣星馳;積銖累寸,淀以成著’,‘學在機電,愛在積淀’已經成為全院學生的共識,并在學習和生活中身體力行。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實踐育人’的理念貫穿了‘教’和‘學’的全過程,這應該就是我們的學生能得到社會充分認可的原因所在。”
鏈接:http://edu.zjol.com.cn/system/2016/12/08/021393609.shtml#